服务热线:010-53676556 欢迎访问太湖中国商圣文化论坛官方网站!
论坛要闻

商圣范蠡:在这个瞬息万变时代,如何像范蠡一样精准把握人生?

发布时间:2025-05-09 12:27:10

有位同学说,思伤脾,他天天忧思忡忡,焦虑得吃不下饭、睡不好觉。

多数人劝他不要想那么多,把握当下。

这些劝诫的话看似没毛病,实际上就是一通废话,根本没法实操。

我说:你的问题,恰恰是你不会深度思考,你以为你在思考,其实就是思绪在胡乱地飘,思维完全没有逻辑。

老子说,少则得,多则惑

想问题想得太多、太泛,把自己折腾得精疲力尽,大脑像陀飞轮一样高速运转,根本停不下来。那只是白费精力,一无所得不说,困惑还越来越多。

想问题,不能粗浅地想,要去进行深度思考,想得足够深、足够透。在思考的过程中,你会发现你要解决问题,还会涉及一些知识盲点,那就通过去学习、实践解决掉这些盲点,问题就会越来越清晰。

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,只是想,没有任何用处。

马斯克说:所有的行动力问题,其实都源于精确性的不足。普通人生活中,几乎所有的不幸都是从精确性的丧失开始的,那些现实生活中行动力很糟糕的人,他们并不是懒惰、好吃懒做,也不是害怕要处理的事情本身,他们的恐惧是来自于任务的模糊性。

一个人为什么焦虑?是源于对人生不确定性的恐惧,是源于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采取什么样的的行动,是觉得自己明明一把力气却不知道该用在什么地方。

深度思考,才能解决这些问题。(关于深度思考,写作是一项非常能锻炼深度思考能力的技能,详情请看我为什么一年能顶别人5年?这种技能你也能学会

人这一辈子,谁也不可能一帆风顺,面对风云变幻、世事无常,我们只有去想明白变化背后的不变、无常背后的有常,才能掌握马斯克说的精确性

商圣范蠡,被后人评价为:忠以为国,智以保身,商以致富,成名天下。

无论治国、领军还是后来从商,都能做到步步精确,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?

1、思远:志存高远,方可行远

不谋万世者,不足谋一时;不谋全局者,不足谋一域。

我们绝大多数人,是出生在普通家庭,若还是只看眼前的蝇营狗苟,怎么可能有出头之日?

范蠡年少时,命运颇为坎坷,早早失去父母,日子过得十分清苦。

人穷志不短,要想施展抱负,就必须分析清楚当时的形势。

那时的楚国已然是列国中的霸主,但楚王傲慢自负,国家政治极为混乱,选拔官吏时,非贵族阶层无法为官,贫穷的范蠡根本得不到赏识和重用,他虽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。

他仔细分析楚、吴、越三国的形势:当时正处于吴越两国争斗之际,两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,而楚越之间存在着联合攻打吴国的关系,成就霸业之地,不是吴国就是越国

吴国已有伍子胥这样的能人,去了也未必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。所以,他决定前往越国。

于是,他邀请好友文种一同离开楚国前往越国,二人受到越王允常的重用,被任命为大夫。

志之难也,不在胜人,在自胜(韩非子・喻老》),我们很多人在抱怨自己怀才不遇的时候,有没有像范蠡这样去分析过形势,去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呢?

如今,很多人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,越是处于困境,越应该懂得提升自己,只有积累足够的能力,根据自身的能力去选择合适的环境,命运才有可能发生质的转变。

2、思危:安时思危,危时思机

《晏子春秋》说:智者虑事,虽处利地,必思所以害;虽处害地,必思所以利。

智慧的人,在危险尚未成形时便察觉征兆,早早筹谋应对之策,将灾祸遏制在萌芽状态。

人生路,起伏连绵,必须具备对未来的敏锐感知与洞察力,看清潜藏的危机与风险。

范蠡精心谋划,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,看到勾践面无喜色,心知勾践并不满足,接下来是要争霸了。

可范蠡和文种的理想,是国家强大了,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。

目标不一致,危险必定降临。

于是他辞官而去,泛海出齐;而文种没有,终被赐死。

在齐为相,认为久受尊名,不祥,再次辞官而去。

形势看似安稳的时候,他能看到危险;而形势危局的时候,他能看到机会。

越国被吴国打败后,陷入几乎亡国的绝境。

范蠡冷静分析局势,他发现吴国虽然军事强大,但连年征战,国内百姓负担沉重,民怨渐起。同时,吴王夫差刚愎自用,好大喜功。

范蠡建议越王勾践一再示弱,麻痹夫差;在国内,制定一系列政策,增长人口、发展生产、贸易,增强国力;对吴国,支持吴国争霸,通过买通吴国重臣,建议吴王不断对外发动战争,当吴王夫差率领大军北上与诸侯会盟时,国内空虚。范蠡抓住这个机会,建议勾践迅速出兵攻打吴国,最终一举成功,实现了越国的复兴。

知乎上有一个问题:人是如何废掉的?

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:安于现状,没有危机意识。

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

一个人没有过硬的本事,又没有深度思考、提前预防的能力,在突发的变故中就会惊慌失措,在生活陷入困境时就会束手无策,除了抱怨环境、抱怨他人、陷入无休止的内耗之中,毫无他法。

《周易・既济》说: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。 提醒我们,要懂得防患于未然。

《周易・豫》中又说:豫,顺以动。天地以顺动,日月不过,四时不忒。豫之时义大矣哉又提醒我们,遇到困难时,先不要抱怨,应顺应和接纳现状,冷静下来就能找到解决方法或出路,新的机会就隐藏在其中。

3、思变:因地制宜,随时而变

 肖伯纳说: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,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。

我们很多人,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,不去找自己的原因,不去积极进步快速适应环境,只是抱怨时局变化,对自己不利,结果怎么会好?

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,我们无力去改变世界,我们只有改变自己去适应世界的变化。

时代发展的洪流不可逆转,在这个日新月异、飞速发展的时代,不积极改变,很快就会被淘汰,而时代淘汰你时,并不会提前给你发一份解聘通知书。

强如商圣范蠡,也不会认为自己的力量可以左右局势,他做的都是顺应时势变化而变化。

范蠡在越王勾践兵败的时候,与勾践一起忍辱负重,前往吴国为奴,求得一线生机。

回国后,根据越国羸弱的现状,制定了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的二十年发展规划。

在齐国,利用大海的资源,大力发展渔业、盐业,短短几年就富甲一方。

在陶地,范蠡根据陶地天下之中,诸侯四通的地理优势,把陶地发展成了当时的贸易和转运中心。

他注意到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对各类商品的需求差异,比如在北方冬季对厚实衣物的需求增加,而南方夏季对轻薄布料的需求旺盛。

还利用诸侯四通的优势,收集信息,根据信息差来获取丰厚的利润。

范蠡的一生,都在因地制宜,随时而变。

王安石曾说: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。

时代总是在进步、在发展的,若墨守成规,一成不变,则必然陷入困境;随时势变化而变化,才有可能柳暗花明,转危为安。

没有任何工作是永恒不变的,也没有任何能力是可以一直通吃的。

时代抛弃的,是不愿顺应时代和无法应对变化的人们。

列夫・托尔斯泰说:人生的价值,并不是用时间,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。

无论你的过去如何,现在和未来的路上,请学会深度思考。

人生需思远,不断提升能力、积累实力,以长远的目光规划人生,才能越走越稳、越走越宽。

人生需思危,安稳时看到风险,危机中寻找转机,保持清醒自持,才能胸有成竹、进退自如。

人生应思变,积极改变自我,适应时势和环境变化,懂得蜕变求新,才能不断创新、持续发展。